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我还要继续努力,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来源:百色新闻网|0 文号: 时间:2021-03-09 15:47:30 点击: 次

“我还要继续努力,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莫文珍

 

 

2018年10月26日,莫文珍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做报告。□周加孔 摄

百色新闻网记者 梁力升

2月25日,70岁的田阳区那坡镇尚兴村原党支部书记莫文珍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走进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台上领取了属于他的荣誉勋章,这是他30余年来投身扶贫工作的最高荣誉。

30余年来,他从一名贫困户转变为致富带头人,带领全村220户1300多人搬出大石山区;他从一名只会种玉米的农民,变成了百色知名的芒果种植专家,还亲笔写下芒果栽培技术指导书。1996年,莫文珍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多年来,他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等荣誉称号,并担任了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对莫文珍来说,扶贫是他一辈子的事,即便已退休多年,即便已年过花甲,他仍带着豪情壮志奔走一线,续写着一位基层老党员不褪色的初心。

8年时间带领群众搬出大山

莫文珍所在的尚兴村地处田阳区南部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九分石头一分土,碗一块,瓢一块,一个草帽盖三块”是流传在当地的顺口溜。尚兴村人均耕地不足0.2亩,曾经,村里缺水缺地缺粮,不通电不通路,群众出山一趟来回就需步行7个小时。

上世纪七十年代,莫文珍从村文书做起,逐渐成长为尚兴村的村长,最后当上村支书,在村级连任村干45年。在村里工作的莫文珍深知穷则思变的道理,1987年开始,他便用“为了生存,勇于放弃”的口号鼓励村民们搬出大石山区。他苦口婆心,挨家挨户的劝说着乡亲们,但却招来了群众的嘲讽和谩骂。莫文珍回忆说:“当时真的很困难,村里很多老人都反对,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里,从来没人敢走这种路’,有的群众还发脾气骂人,嘲笑说我如果带群众走出去,最后还会再带他们回来。”

面对群众的不解和谩骂,莫文珍没有气馁,他首先动员身边的兄弟搬迁,村里也有极少数人愿意搬出来,于是第一批搬出大山的有16人,搞起了第一个移民搬迁点。群众搬出来后,莫文珍先后带领大家种植玉米、甘蔗,但都不太成功。顶着压力,莫文珍后来将产业换成了芒果,经过几年的努力,芒果果然大获丰收,搬迁户们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人相信了他。于是,莫文珍再次动员全村剩下的群众搬出大山,前后经过8年时间的努力,尚兴村终于实现全村搬迁,共建设起10个移民搬迁点。

莫文珍在指导群众控花技术。(田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给土地带来金色希望

既然带着群众搬出大山,莫文珍就得兑现承诺,帮助群众找到脱贫致富路。但对莫文珍来说,寻找产业扶贫路绝对是一场不亚于移民搬迁的硬仗。1993年,莫文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收成不好的玉米和甘蔗换成芒果。但在刚起步阶段,依旧是困难重重。没有芒果核,莫文珍便带着村民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来培育果苗。没有肥料,莫文珍只能提着箩筐到处去捡猪粪、牛粪,甚至到人流量大的码头厕所去挑“人工肥”。但让莫文珍最揪心的是,辛苦种植了几年,芒果树既不开花也不结果。为了能改变现状,莫文珍决定自费走出去学习,并到广西农学院请教。在得到专业教授的技术指导后,莫文珍终于掌握了种植技术,重新看到了希望。到1998年,村里的5000株芒果树硕果满枝头,打响了搬迁户产业发展的第一炮。

为扩大种植,1998年,莫文珍在海南发现了芒果的新品种,于是他便到海南,引进了“台农一号”。经实践证明,这次引进的新品种是正确的尝试,“台农一号”逐渐发展成为了百色甚至广西芒果的主力军。

 

莫文珍在那满镇露美村开展芒果种植技术培训。(田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到目前,尚兴村全村芒果种植面积已达3200亩,覆盖群众60%。通过芒果种植,尚兴村在2015年精准识别工作开展之前就已整村脱贫。2019年,尚兴村仅芒果产业一项就实现收入1300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9300元。

通过与芒果多年的“交情”,莫文珍积累了大量芒果种植经验,并总结出版了《芒果栽培技术》一书。该书出版后很受欢迎。莫文珍说:“这本书出版后,出版社给我寄了30多本,但很快就被抢光了,很多人在买了书以后还电话来专门咨询我芒果种植的技术问题。”

要将扶贫壮志继续传唱

在脱贫攻坚路上,莫文珍走了30余年,虽然在2013年他已经退休,他却从来没有闲着。他说:“退休后我经常到百色各个种有芒果的乡镇讲课,田林、右江区、田东、田阳的乡镇几乎走完了,现在我还在一些示范基地做技术顾问。”

当谈到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项时,莫文珍说:“拿到这个奖项我很激动,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国家太伟大了,2015年精准识别后,全国还有这么多的贫困人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实现了全面脱贫。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我更是激动,虽然我已经70岁了,但我还要继续努力,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分享:
  • 主办:百色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百色市右江区新兴路21号
  •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站    桂ICP备18002163号
  • 您是第    位访问者